如何利用消费者“心理账户”,让他愿意主动掏钱买单

朋友前些天逛街相中了一款球鞋,觉得有点贵,没舍得买。

可到了他生日那天,他又来到了商场,开心地买下那双球鞋。

同样的价格,为什么他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?

这是因为除了实际的金钱账户外,我们消费者还有一个“心理账户”。

怎么理解呢?

假设我是一个消费者,每个月赚8000元,我对于每一块的生活支出都是有预算的,比如2000是吃饭的,2000是房租,1500是娱乐,这些我们称之为消费者的心理账户预算。

不同“心理账户”影响消费者的不同决策。

那对于商家而言,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一特点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呢?

第一点,引导消费者转变“心理账户”

我们一般给情感账户的预算比较多,就像开头的例子。

生日那天买的鞋子算是给自己的礼物,所以不会觉得很贵,但平时买的话就觉得没必要了。

结婚纪念日、爸妈的生日、情人节等,都是我们维系情感的重要节日。

商家应把握机会,营造节日气氛,将消费者的“生活账户”转移至“情感账户”,让他们更容易说服自己买单。

第二点,创造收益

你有没有发现,很多商家搞活动的时候不是写着打几折,而是设计为“满200减100”、“满500返300”。

实际上这样并没有比打折更划算,但这样设计就会让消费者有一种“你不是花了100,而是省了100”的潜意识,他们也更容易买单。

第三点,项目打包

比如,酒店把房费、早餐费、网费都打包到房费里,这样就不会让消费者觉得这个项目要钱,那个也要钱,很不舒服,多次消费觉得自己亏大了。

项目打包的好处就是:把消费者不太愿意接受的费用,打包到一个他习惯付费的账户里,他会更容易买单。

你学会了吗?

行动清单:用项目打包的方式,把你产品的一些琐碎费用“打包”起来。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请登录后查看回复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