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问问大家,你有没有以下这种经历呢?
某个商家给你推送了个短信:“你的3.8折优惠券即将失效”。

你二话不说就点了进去,因为觉得不用它,自己损失了。
其实,这就是一种常用的营销手段,它抓住了人的“损失心理”。
那么,我们做营销活动,还可以抓住哪些人的消费心理呢?
一、从众心理
很多人在买东西的时候,会跟大众走,觉得多人买的东西应该都不错。
所以,一些网红奶茶店不惜花钱请“托儿’来排队,制造出很多人买的现象,吸引其他的消费者也跟着购买。
二、恐惧心理
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衰老、死亡、变丑、肥胖这些因素感到恐惧,会想要一种避免、解决的办法。
所以,很多防晒霜的商家会宣传:“紫外线会使皮肤长斑、长痘,加速衰老”……
用这些字眼来强化人的恐惧,让更多人购买防晒霜。

三、稀缺心理
简单来说,某些东西数量不多的时候,我们才会觉得它珍贵,想要购买。
所以,现在很多品牌都会搞“饥饿营销”。
比如某手机,定量发售,仅售1000台,搞得大家都在抢,结果很快被一抢而空。
现在每当节日来临,许多品牌也纷纷推出限量款。
除此之外,限时性也是一种稀缺。
比如“24小时后下架”、“优惠仅限今日”等。
四、折中效应
什么意思呢?
比如,一杯奶茶有10元,15元,20元,更多人选择15元的。
这就是折中效应在消费上的反映。
大部分人买东西,如果有三种价格,都会偏向于选中间的。
因为太贵消费不起,太低又看不上。
我们会发现,很多饭店的菜单,前几页都是贵的菜,像399元。
翻到后面会看到还有98元、100元的,顾客就觉得还能接受。
而最便宜的蔬菜类,都是放在最后。
商家们就是利用了“折中效应”,故意设置成三种价格,让顾客更倾向于选择中间那个。
你学会了吗?
行动清单:选择以上一种消费心理,来设置自己的营销活动吧。
请登录后查看回复内容